望岁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2.文言文翻译

这两句都出自《后汉书·范升传》(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问题中那第一句有删减,这里把删减过后的翻译和全句翻译都放上。

问题中句(删减)译文:使官员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是国家的人(都不像是这个国家保护的人)。这样下去,青州和徐州的盗寇就像在帷帐里一样。

问题中的这句其实不全,为方便理解下附此句所在段落的节选: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胡、貊守关,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全句译文:现在正值岁首,而发动百姓远征,(结果是)野草不能充饥,田地荒芜不能耕种,股价飞涨,涨到几千钱一斛。这样使官员和百姓陷于水火之中,都不像是这个国家保护的人。这样下去,就像让北方的胡、貊(都是少数民族)来守关,那青州和徐州的盗寇就像在帷帐里一样了。

第二句是全的,译文:《左氏》不把孔子遵为老师,而(这本书)出于左丘明之手,只是师徒相传,又没有其他人传承,又不是先帝所存之道(不是先帝倡导的道理),没有理由立为博士。

文言文,答案,阅读

3.文言文阅读,要有答案

全国卷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顺昌民以刚为命 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都使反业 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 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 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答案】

8.A 9.B 10.D

11.(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给你个网站(辽宁高考语文网)

【里面很多文言文阅读,还有各种题型,对语文学习很有帮助】

4.望玉山记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1段 原文 玉山之名莫知于何始.不接人境,远障诸罗邑治.去治莫知几何里。

或曰:山之麓有温泉.或曰:山北与水沙连内山错,山南之水达于八掌溪.然自有诸罗以来,未闻有蹑屩登之者.山之见恒于冬日,数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岁矣,问玉山,辄指大武峦山后烟云以对.且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 语译 玉山的名字不知从何时开始?它地处幽僻,山下无人居住,远远地护卫著诸罗县(嘉义县)官署所在地;距离县治亦不知有多少里?有人说:“玉山山脚下有温泉!”有人说:“玉山北面与日月潭附近的群山参差交错,玉山南边的溪水一直流入八掌溪。”

但是自从有诸罗县以来,却不曾听说有人穿著草鞋登上玉山的。而玉山山头的出现,也常常仅止于冬天的某些时候。

我从秋天七月到诸罗县,至今已超过半年了,问人玉山在那儿?每每得到的回应就是跟我指著大武群山后面那一片烟云弥漫的地方。而且还说:“要看玉山呀!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2段 原文 腊月既望,馆人奔告:“玉山见矣!”时旁午,风静无尘,四宇清澈,日与山射,晶莹耀目,如雪、如冰,如飞瀑,如铺练,如截肪。

顾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韫于石,生而素质,美在其中而光辉发越于外耶?台北少石,独萃兹山,山海之精,酝酿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于韬光而自匿也。山庄严瑰伟,三峰并列,大可尽护邑后诸山,而高出乎其半。

中峰尤耸,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间以青,注目瞪视,依然纯白,俄而片云飞堕中峰之顶,下垂及腰,横斜入右.于是峰之三顿失其二。游丝徐引诸左,自下而上,直与天接。

云薄于纸,三峰勾股摩汤,隐隐如纱笼香篆中。微风忽起,影散云流,荡归乌有,皎洁光鲜,轩豁呈露。

盖瞬息间而变幻不一,开阖者再焉,过午则尽封不见。 语译 农历十二月十六,客栈的人跑来告诉我:“玉山出现了,可以看见玉山了!”当时将近中午,风静悄悄地,空气中没有任何尘埃,天地间一片清澈乾净,日光被玉山反射出来,明亮透澈,光彩逼眼,那洁白的光亮像雪、像冰、像急流飞奔的瀑布、像一匹铺展开来极柔软洁白的丝绸、像刚被划切割开的润白脂肪。

我反覆思考著前人命名为“玉山”的原因,难道不是取其美玉蕴藏于石中,天性本质素朴洁白,内在美好而光彩发扬散耀于外吗?北台湾地区鲜少奇石,而山海之精华独独聚集在这座山上,经长时间酝酿蓄积而成这山石如玉的形象,自是不愿让人亲近狎弄,应当是希望能收敛光芒,故而隐匿自身,让人不轻易遇见的吧!山的形状庄严瑰丽又高峻,三座山峰并列,大到足可以完全护翼其后群山,而且高出群山的一半。中峰特别高耸,旁边的两座山峰,好似护卫在它的两侧,而两座山峰之间的塌陷处,略微间杂了一些青色,而当我专注地瞪眼直视后,却发现它仍然是一片纯白。

不久,有一抹云飞了下来,停在中峰的峰顶,又向下坠到山腰,接著横向斜入右边,玉山三峰立刻消失了两座。而后云丝慢慢伸长飘到左边,由下往上,飘向天空与蓝天相接。

云比纸更薄,在三峰之间来回飘动拂摩,朦朦胧胧,彷佛薄纱笼罩著袅袅而升的篆文般的烟缕。忽然间微风吹拂,云散烟消,一切归于空无,而皎洁光亮的玉山豁然朗现。

大概来看,转瞬之间变化不一,一再琐入云海后又豁然朗现。过了中午之后,云才全然遮蔽了玉山,而再也看不见。

望玉山记原文及翻译第3段 原文 以予所见闻天下名山多矣,嵩、少、衡、华、天台、雁荡、武夷之胜,征奇涉怪,极巍峨、穷幽渺,然人迹可到;泰山触石、匡庐山带皆缘雨生云,黎母五峰昼见朝隐,不过叠翠排空,幻形朝暮,如此地之内山,歛锷乎云端,壮观乎海外而已。岂若兹山之醇精凝结、磨湼不加,耻太璞之雕琢,谢草木之荣华?江上之青,无能方其色相;西山之白,莫得比其坚贞。

阻绝乎人力舟车,缥缈乎重溟千岭。同豹隐之远害,择雾以居;类龙德之正中,非时不见。

大贤君子欲从之而末由,羽客缁流徒企瞻而生羡。是环海内外,独兹山之玉立乎天表,类有道知几之士,超异乎等伦,不予人以易窥,可望而不可即也。

语译 凭我的经验,所见闻过的天下名山十分之多。嵩山、少室山、衡山、华山、天台山、雁荡山、武夷山的美景,奇特怪伟,极其高耸,极其幽深隐密,但是人却可以到达。

泰山(石山)、匡庐山群皆因雨而云气缭绕;广东的黎母五峰白天显现早晨隐没,仅仅是碧峦凌空层叠,早晚随著云雾变幻,像这地区最高的山崖出没于云端,于海外观之,觉得壮观罢了。那里能像这玉山凝聚了质朴纯净的本性,不加任何雕琢砥砺,以雕琢为耻,拒绝草木茂盛之雕饰呢?大江上的青绿,没法而和它的景色相比;西山上的雪白,比不上它的坚贞。

人力舟车无法到达,高远隐忽于洋洋大海和崇山峻岭之间。如同豹一般隐居山林以远离灾害,选择云务缭绕之处居住;像龙拥有君子德行般,坚守正中之道,不是对的时机决不显现。

贤能的君子想要追随它却无法可及;道士僧徒仅能企盼而心生羡慕。此天地之间,独此玉山能峻拔耸立于天边,似修行有道而能预知事情细微征兆的能人,远远超出同辈太多,让人无法轻易窥见。

望岁文言文阅读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