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使用文言文(拉丁文是什么国家的文字现在还有人在使用吗?)
1.拉丁文是什么国家的文字 现在还有人在使用吗?
拉丁文是二千多年前居住在亚平宁半岛罗马地区拉丁民族的语言,后来这个民族征服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和中东一部分,建立了罗马帝国,拉丁语就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推进罗马帝国解体了,形成了很多独立国家,这些各自独立的国家在拉丁文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方言又组成了各国自己的语言,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等国的语言有很多近似之处,常称拉丁语系,就是这个原因。 (图片:刻着古拉丁文的徽标) 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
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 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
城中之国梵蒂冈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称为“古典拉丁语”(latina classica),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则称为“通俗拉丁语”(sermo vulgaris)。 而通俗拉丁文在中世纪又衍生出一些“罗曼语族”(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方言、加泰罗尼亚;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
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 罗曼语和拉丁语的区别在于,罗曼语都失去了很多单词的语法变化词尾、特别是名词的变格词尾,已经完全丧失(一些代词除外)。
(名词变格在罗马尼亚语中仍然有所保留)。 特色 拉丁语是个综合语,复杂的屈折变化体系构成了拉丁语语法的主要部分。
这些变化通常使用在词尾添加后缀构成(外部屈折)或者变化词干的辅音或元音(内部屈折)。对于名词、形容词和代词,这种变化叫做“变格”(declinatio),对于动词,叫做“变位”(coniugatio)。
名词 一般每个名词都有六个格的区别;更多的可以有七个,少的可能只有两个。名词的七个格是: * “主格”(表示主语或表语) * “属格”(表示所有关系,同英语的所有格) * “与格”(表示间接宾语或者其他间接语法意义) * “宾格”(表示直接宾语,也叫受格或对格) * “夺格”(与一些前置词连用,或者独用以表示工具、手段) * “呼格”(用于对某人称呼) * “方位格”(用于一些特定的词来表示方位) 因为格变化已经表达了拉丁语的名词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因此拉丁语的词序高度自由,并不遵守主-谓-宾的格式。
例如:父亲爱儿子,这句话在中文、英文、法文里,都只能有一种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 但在拉丁文里,可以有六种语序,分别是: Pater amat filium。
Pater filium amat。 Filium amat pater。
Filium pater amat。 Amat pater filium。
Amat filium pater。 以上六句话意思一样。
如果要表达“儿子爱父亲”,则需要进行格变化。同样有6种语序表达这句话: Filius patrum amat。
其他语序从略。 虽然对拉丁语而言,语序并不重要,但是拉丁语最常用的语序为主宾谓结构 拉丁语名词有五种、形容词有两种变格法,每种变格法用不同的变格方式来区别上述六个格。
名词以单数属格词尾确定变格法。 动词 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气(直陈、虚拟、命令)和态(主动、被动)的区别。
拉丁语动词有四种不同的变位法,另外还包括一些不规则动词。 大部分规则的动词以它们的不定式词尾来区分它们的变位法:第一变位法的不定式结尾是“-āre”,第二变位法是“-ēre”,第三变位法是“-ere”,第四变位法是“-īre”。
拉丁语和英语的关系 英语与拉丁语属于同语系(印欧语系)但不同语族(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而拉丁语属于意大利语族),因此文法上不尽相同。 英国近代文学家试图把拉丁语的语法适用于英语,例如强行规定禁止在to和动词之间使用副词的法则,并不能成功的应用于日常用语中。
虽然如此,还是有超过一半的英语词汇来源自于拉丁语。很多英语词汇演变自罗曼斯诸语如法语或意大利语等,而这些罗曼斯诸语又从拉丁语演变而来(例如:Latin: mercēs → French: merci → English: mercy),有些则是直接由拉丁语演变而来(例如:Latin: serēnus → English: serene),有些则是未经变化而直接采用(例如:Latin: lārva → English: larva),由此可见,相当多数的英语词汇由拉丁语演变而来。
另外,有些拉丁语是由希腊语演变而来(例如:Greek: schǒlē → Latin: schǒla → Old Einglish: scōl → Modern English: school)。英语采用如此多数的外来语后,确实丰富了原本单调的英语词汇世界。
很多人习惯将A-Z称为“英语字母”,事实上应该称为“拉丁字母”或“罗马字母”。因为英语的A-Z二十六个字母是采自于拉丁语的拉丁字母。
以下是一个拉丁语和英语的一些专用名词的比较列表,展示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 英文 英文翻译 拉丁文 拉丁文翻译 January 一月 Iānus 象征结束和开始的神 February 二月 febris 发烧(二月是容易感冒的季节) March 三月 Mars 玛尔斯,战神 May 五月 。
2.现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些国家使用拉丁语地
只有梵蒂冈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Latium,意大利语为Lazio)的方言,后来则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
而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的罗马天主教为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 现在虽然只有梵蒂冈尚在使用拉丁语,但是一些学术的词汇或文章例如生物分类法的命名规则等尚使用拉丁语。
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皇帝时期使用的文言文称为「古典拉丁语」,而2~6世纪民众所使用的白话文则称为「通俗拉丁语」。而通俗拉丁文在中世纪又衍生出一些「罗曼语族」,包括中部罗曼语(法语、意大利语、萨丁岛(Sardinia)方言、加泰罗尼亚(Catalonia)语等)、西部罗曼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与东部罗曼语(罗马尼亚语等)。
十六世纪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称「拉丁美洲」。
3.古文中的“国”
(1) 会意。
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
“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类似于现在说的“全国” 。 国,邦也。
——《说文》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
——《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
注:“谓都邑也。”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
——《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韩]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
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place]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hometown] [侃]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晋书》 (14) 姓。
4.请问五险一金的五险是包括什么
“五险”讲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 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五险一金”的缴费比例:单位20%(其中17%划入统筹基金,3%划入个人帐户),个人8%(全部划入个人帐户);
医疗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0%,个人2%+3元;
失业保险缴费比例:单位1.5%,个人0.5%;
工伤保险根据单位被划分的行业范围来确定它的工伤费率;
生育保险缴费比例:单位0.8%,个人不交钱。 非工作所在地户口的没有这个,所以非工作所在地户口的最多只有“四险一金”。
公积金缴费比例: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但原则上最高缴费额不得超过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300%的10%。
5.在文言文中“国”被解释为“国家”最早在什么书中出现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
后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
“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周代晚期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戈”作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武周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封建色彩很浓。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