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成语的文言文(以成语为题目的文言文)

1.以成语为题目的文言文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注释

耕——耕田种地。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音井,脖颈,就是脖子。

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评点

这个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有关成语的文言文,成语文言文故事,成语文言文故事及翻译

2.含有文言文的成语(文言文短点的)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文言文,成语,带有

3.写出20个成语的文言出处及翻译

1.出奇制胜 出处: 《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

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

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

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

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

(梁·简文帝《采菊篇》诗) 11. 横扫千军 出处: 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典故: 横扫:扫荡、扫除。

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例子: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如卷席。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 12.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出处: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典故: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

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13.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典故: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例子: “~”,是错觉的一例。(毛泽东《论持久战》) 14.跋山涉水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典故: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

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例子: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15.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例子: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16.调虎离山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典故: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例子: 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17.笔下生花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例子: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18.闭月羞花 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典故: 闭:藏。

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例子: 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

4.寻找10篇带成语的文言文 还要翻译 最好是高中的

凿壁借光,刮目相待,手不释卷,闻鸡起舞,乘风破浪,投笔从戎,专心致志,不计前嫌,拾金不眛,口蜜腹剑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原文: 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

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原文: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

5.有什么文言文关于成语?

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熟能生巧——《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卖油翁》

6.我要15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带翻译的

1.狡兔三窟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翻译: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只有一处安身之所,不能高枕无忧啊!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翻译: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

3,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 “此间乐,不思蜀。”

翻译: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文王喊来乐工舞女,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忘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

7.文言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1、文言文 毛遂自荐中出现的2个成语及它在今天的用法 2、文言文 狐假虎威中的寓言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什么成语?意思是什么? 3、文言文 枯鱼之肆这个故事中,留给我们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比喻? 4、文言文 老马识途中出现的成语是什么?比喻? 5、文言文 诸葛亮受遗照中,人们历来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是什么? 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1“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原文如下: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1毛遂自荐 máo suí zì jiàn 〖解释〗毛遂自我推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

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示例〗我作~,居然被校长核准了。

这样才勉强捱过难关。 ★邹韬奋《经历·深挚的友谊》 1鸡鸣狗盗 jī míng gǒu dào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示例〗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2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 〖解释〗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示例〗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3枯鱼之肆 kū yú zhī sì 〖解释〗枯鱼:干鱼;肆:店铺。

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出处〗《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示例〗使遇他鬼,则纵情冶荡,不出半载,索君于~矣。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 4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í tú 〖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示例〗~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释〗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

带有成语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