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第一人称代词(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别有哪些,怎么表示)

1.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别有哪些,怎么表示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文言文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文言文第一人称代词例句,文言文第一人称代词有第二代人称有

2.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有那些?

1、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百、予、余、卬、台、朕”。

“吾、我、予、余”是常用的。“卬”在《诗经》中用的较多,“台”则在《尚书》中常见。先秦之前普通人也可用“朕”。

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吾只作主语、定语以及前置宾语。余和予古音相同,是一对古今字,多做主语。朕多做定度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而、乃等。

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

上古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等。

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第三人称作主语的表达:1、重复前面出现的名词。2、省版略主语

4、人称复数表示法

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

第二,在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字表示人称复数。

5、谦称与尊称

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都是名词,但在句中所起的作用与代词是相同的。谦称有“寡人、臣、妾、仆、愚”等权。尊称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另外,古人自称名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是尊称。

这样可以么?

代词,文言文,人称

3.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你”有哪些??

(一)第一人称代词 إ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例如: إ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إ ②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楚辞·涉江》) إ ③余不能治余县。(《左传·昭公三年》) إ ④予既烹而食之。

(《孟子·万章上》) إ⑤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⑥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尚书·汤誓》) إ 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إ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有同有异。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如: ①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尚书·盘庚上》) إ ②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庄子·田子方》) إ例①中的“朕”作宾语,例②中的“吾”作宾语。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A.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他认为这是一种格的表现。

所举的例子是“今者吾丧我”。他主张“吾”字是用到主格跟领格的形式,“我”字是用到受事格的形式。

B.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他认为:西周人的铜器里,所有自称的字除了“朕”、“余”,就光有一个“我”字,连一个“吾”字也没有。

《诗》、《书》两经里可以说简直没有“吾”字。“吾”跟“我”的区别纯粹是一个声音的问题。

“吾”向来不用到语丛的尾巴上,“我”可以,比方“非我也”;凡是对比重念的地方,全用“我”。 谦 称: إ 另外,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例如: 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إ②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

例如: إ①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史记·孝文本纪》) إ ②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妾”本是“女奴隶”,“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所以均是谦称。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例如: 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公四年》) إ ②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寡人”、“不谷”,古人多认为是恶称。

《老子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4.文言文人称代词

文言文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吾、余、我、予。此外,臣、愚、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是谦称;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尔、若等。此外,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做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您”。

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等。

人称代词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所属类别 :

语法

代词的一种,用来直接指代某个(些)人或某个(些)物的代替名词,如:我(们),你(们),她(们),他(们),它(们)等

中文古意

含义

古代汉语中有不少的人称代词,其功用也和现代汉语一样,是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分类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还有己称、旁称和尊称等。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人"字,可译为"别人""人家"。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 。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5.在文言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称“人家”。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22、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24、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 25、足下事皆成。《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26、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陛下自己也应该深谋远虑,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体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

27、久闻阁下大名,不曾晤面。——您的大名早有所闻,只是不曾会面。

以上各例,都是在对话中,灵活运用敬称来称代对方。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例: 28、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臣”乃臣子在帝王面前的贱称。

29、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妾”乃女子的贱称。 30、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

6.文言文人称代词

吾、余、予、朕、卬

一、吾的释义:

1、我,我的。

2、姓。

组词:吾侪、支吾、吾辈、故吾、吾徒

二、余的释义:

1、剩下来的;多余的。

2、零数。

3、文言人称代词。我。

组词:多余、业余、余辉、余晖、余暇

三、予的释义:

1、人称代词。我。

2、姓。

组词:给予、赋予、授予、寄予、予以

四、朕的释义:

1、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先兆;预兆。

组词:朕兆、佳朕、朕躬、兆朕、朕垠

五、卬的释义:

1、人称代词。我。

2、同“昂”。

组词:卬然、卬食、卬鼻、俛卬、巍卬

文言文第一人称代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