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上册文言文考点集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1.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童趣》 一、词语积累 (一) 常规词语 [余]我。
[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拟,比,比拟。
[向]接近。[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果]果真。
[唳(lì)]鸟鸣。[怡(yí)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砾(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为(wèi)]被。
[方]正。[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二) 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明,视力。
察,看清。本来形容目光敏锐,连最微小的东西也看得清。
后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称快]形容内心十分快意。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清代文学家。 三、整体把握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当作“群鹤舞于空中”、“鹤唳云端”;二是将丛草、虫蚁、土砾分别当成树林、野兽、丘壑,神游其中;三是观虫时驱赶癞虾蟆。
首段先点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记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统摄几件事,意在说明他年幼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阅读探究 1. 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习惯: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收获:时有物外之趣。 2.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物外之趣.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一 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二 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4. 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 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细致的观察。
关键:丰富的想像。 8. 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① 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五、迁移运用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4. 阅读下列古诗,谈谈这首诗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儿童善于观察,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又有丰富的想像力。
他们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体验中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得了审美情趣。 &《〈论语〉六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
2.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相关积累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女:通“汝”,你。
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6、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7、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8、子曰:“由,诲女知乎!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不一状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1、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3、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1、俄而:片刻。 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2、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3、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4去:离开。 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5、期:约定 。
委:舍弃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6、引:拉 。 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7、“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8、集:集会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
3.七年级上册苏教版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履( ) ② 操( )
③ 度( ) ④ 宁( )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4.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要点答案
额,偶滴神,你你你打着手不疼呀!!我都替你疼了 看你那么幸苦,我就来试下 1、果大亡其财( 果然 ) 驱之别院( 驱赶 ) 而内自省也( 反省 ) 徐喷以烟( 保全 )差可拟( 差不多 ) 松柏之后调也( 凋谢 ) 2、项为之强( 脖子 ) 相顾惊疑( 看 ) 怡然称快( 高兴 ) 果如鹤唳( 鸣叫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 )人不知而不愠( 怒,生气 ) 诲女知之乎( 教导 )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怠( 有害 ) 恒不一见( 经常 ) 始悟为山市( 明白 )士不可以不弘毅( 刚强 ) 盖一癞蛤蟆( 原来是 ) 或凭或立(凭,靠着。
立,站立。 )人烟市肆( 集市)(店铺 ) 下车引之( 解释 )差可拟( 大概 ) 不筑( 修补 ) 方出神( 正,刚刚 ) 诲女知之乎( 教导 ) 死而后已( 停止 ) 己所不欲( 想要 )居然城郭矣( 居住在 ) 胡人大入塞( 规模大,大举、大量 ) 往来屑屑( 匆匆 )未若柳絮( 比得上 )因风起( 随 ) 太丘舍去( 离开 )人皆吊之( 悲伤 )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怎么就。
福:好事。 ) 3、无何、未几、既而、俄而 ( 虚词 一会儿 )逾时、( 虚词 )倏忽( 虚词 ) 5、余忆童稚时( 人称代词我 ) 吾日三省( 我 ) 诲女汝知之乎( 你 ) 君与家君期日中( 对别人称自己父亲 )(你) 尊君在不( 称别人的父亲 ) 三,2、古今异义 唯危楼一座 古义: 高 今义: 危险 ;必将有盗 古义: 盗贼 今义:偷盗 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居十日 古义: 经过 今义: 居住 相委而去 古义: 舍弃 今义; 委托 ;去后乃至 古义: 离开 今义: 走开 死者十九 古义: 十分之九 今义: 数字十九 ;讲论文义 古义: 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与儿女讲论:古义: 子侄辈 今义:儿子女儿 ; 是知也: 古义: 这 今义:是 直接霄汉 古义: 一直连接到 今义: 不拐弯抹角 3、一词多义 其邻人之父( 老头) 必将有盗(时间副词) 层层指数(计算) 父子相保 (父亲) 其马将胡( 带领 ) 鞭之数十( 几 ) 或千或百 ( 有时) 大亡其财(丢失 ) 去后乃至(才 ) 或凭或立 ( 有的) 亡而入胡(逃跑) 家祭勿忘告乃翁 ( 你的) 其邻人之父(他的) 有善术者(擅长) 温故而知新( 递进) 其恕乎 ( 大概) 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点)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 ) 独以跛之故(因为,原因) 松柏之后凋也( 助词,的) 项为之强(因为 ) 以丛草为林(用) 见藐小之物(助词,的 ) 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 徐喷以烟(用) 人皆吊之 ( 代词) 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 可以为师矣(能够 ) 昴首观之( 代词 ) 始悟为山市(表示意愿,为了)然后知松柏 (然后) 故又名鬼市云(语气词) 以虫蚁为兽(把……当做) 公欣然曰(……的样子) 邻人之父亦云(说) 可以为师矣(成为) 不以为然(对)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任) 故时有物外之趣(表连接 ) 然数年恒不见(但是) 则是无信( 诚信) 独以跛之故(……的原因) 4、词的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天雨墙坏(下雨) 鞭数十( 名词作动词: 用鞭子打) 智子疑邻(以……聪明 )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形容词,每天) 窗扉皆洞开(名词作形容词,像洞一样的) 传不习乎( 传,传授,动词作名词 ) 家富良马(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富有) 四、请补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1、神定,(余)捉蛤蟆,鞭(之)数十,驱之(于)别院。
2、一日,(余 )见二虫斗(于)草间。 3、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
呼,妈呀,手都软啦,您看看满意不,如果满意请采纳,谢谢。
5.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三峡》和《梵天寺木塔》练习题
三 峡 【题解】选自《水经注》。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qú)塘峡、巫(wū)峡和西陵峡。 【作者】郦(lì)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zhuō)州)人。 【原文】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quē,断缺。
现在写作“缺”]处。重岩(yán)叠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bì)日。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xī)月[日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涨上山陵。
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
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宣,宣布,传达],有时朝(zhāo)发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荆州],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
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不以[如此,这么]疾[快]也。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
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巘,山峰]多生怪柏,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shù,冲荡]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林寒涧(jiàn)肃[山涧显得寂静。肃,寂静],常有高猿[高处的猿]长啸(xiào),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缀(zhuì),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
响,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断绝,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地名,在今重庆东部]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
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内容】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文章先写山势。在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描写其连绵不断,概无断阙。
虽然有些夸张的意味,但确实写出了三峡山势的特点。再写其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以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仅极尽映衬,而且极尽夸张之妙。
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 继写水势。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水之盛;“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水之速。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
这样的描写,生动而神妙,以至触动了大诗人李白的灵感,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篇。 春冬之景,则既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写“悬泉瀑布”“良多趣味”。
相对于夏季而言,春冬较为平静。作者笔到之处,不仅写出独特的景色,还写出独特的趣味;虽在纸上,而跃然心问。
足见作者的匠心独运,笔力可透纸背了。 课文最后一段写“晴初霜旦”的气氛,那是三峡所独有的。
若非三峡,岂有“林寒涧肃”之景?若非三峡,岂有“高猿长啸”的“哀转久绝”?作者萦绕襟怀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与作者的情愫和谐一致,从而写出情景交融的一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确乎如此。
【主题】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写法】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因此突出其山水,是不言而喻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
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作业】一、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此题意在使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能领悟作者描述的三峡景物的特点。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