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文言文翻译(三元里抗英全文?知道的请回答)

1.三元里抗英全文?知道的请回答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据郭富报告,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另一说法死7人,伤42人)。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他们用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与英军作战.可谓"刀斧犁头在手皆成武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 三元里之战,英军惨败,6月1日英军退出了广州.

另外还有个问题,如果你认为答案好的话应该采纳为最佳答案!谢谢!包括上次帮你回答的问题你至今没有处理。

2.高一历史·三元里抗英

回答:(1)根据材料一,简述诗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事件,这首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精神: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英勇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2)结合所所学知识,分析三元里居民在三元古庙誓师的主要原因。

原因:鸦片战争爆发后,并到三元里抢掠;清政府妥协投降,放任侵略者抢掠;三元里人民为保家卫国,奋起反抗英军掠夺。(3)今天,三元古庙成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

试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有关三元古庙的历史事件。提示:讲解内容应包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时间、地点、主要过程和重要意义。

具体答案略。

英文,翻译

3.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元里抗英斗争故事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指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

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离城约五里。1841年5月,广州战役开始后,英军的暴行,清朝的投降丑态,早已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的义愤。

5月26日,即奕山与英军订立《广州和约》的前一天,广州城北各乡义勇首领齐集牛栏冈,议定联防抗英,相约"一乡锣响,众乡皆出"。29日,一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一带骚扰,菜农韦绍光等当场打死几名英军。

为了迎击英军的报复,三元里人民在村北北帝庙集会,并用神座前面的一面三星黑旗作指挥,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

这支队伍中有贫苦农民,有丝织、打石和烧炭工人,有渔民,有秘密会党成员,也有爱国士绅。他们利用"社学"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30日晨,几千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率2000人迎战,义勇们按计划后退,诱敌深入至牛栏冈,将英军团团围住,截断归路,展开肉搏。

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少校毕霞等多人,生俘十余人,英军余众逃回四方炮台。义勇跟踪追击,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

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义勇也闻讯赶来。"老弱馈食,丁壮赴战","不呼而集者数万人"。

面对武装的群众,侵略军无法冲出重围。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只得向广东官吏告急,并威胁说:"再有义勇相扰,则将打破议和,大举进攻"。

奕山大骇,急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等出城,"步向三元里绅民揖劝,代夷乞求",由于"士绅潜避",斗争被破坏,英军才得以逃命。6月7日义律竟恬不知耻地出告示要中国人民"后毋再犯"。

广州人民针锋相对地出示反驳,并庄严宣告:"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即可杀尽侵略者。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伟大英雄气概。

4.三元里抗英的故事

三元里抗英的故事: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附近驻扎。由于有英国士兵到三元里抢劫财物、强暴妇女。村民韦绍光之妻被调戏,激起当地民众愤怒,三元里及其附近乡村的一万多民众组织结集起来,向英军围攻袭击。民众手持大刀、长矛等传统兵器,趁著天气阴雨,诱导英军一个印度雇佣兵连(60人)到潮湿的沼泽地,在火枪无法射击发挥武器优势的情况下,进而重重围困英军,4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英军派出两个海军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管枪”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久的英军撤回了英军阵地四方炮台。而三元里及附近一万多民众民众继续围攻英军,并包围了四方炮台。了解到情况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也担上了"卖国贼"的恶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

5.三元里抗英――意义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群众是反侵略的主力军。三元里人民反英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在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资本主义强盗拼搏的斗争勇气。它像一面鲜艳的战旗,激励着英雄的中国人民再接再厉,把反侵略斗争进行到底。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

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三元里抗英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