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文言文启示(程门立雪的启示)

1.程门立雪的启示

程门立雪是为了渲染这种好学求教、尊师的气氛,就宣传杨时和游酢是站在雪中求教的。

并且还有一点是在记录中并没有提到游酢没有定力,想几次叫醒老师,根据史料记载,游酢闻道在先,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所以这里说的游酢想几番叫醒老师也没有根据,也不会不尊重程颐,所以流传到现在程门立雪故事是有一定的夸张性和不实性。

扩展资料成语典故有一次,杨时和游酢来拜见他们的老师程颐,但是当他们在窗户外边看见他们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的时候,不忍心打扰他们的老师,就站在门外边,耐心无悔地等着他们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文言文启示是什么?,程门立雪文言文的启示,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启示

2.能从“程门立雪”这个文言文里得到什么启发?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

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

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

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

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苦学好学的例子: 一、头悬梁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

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二、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

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

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三、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四、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程门立雪,文言文,启示

3.文言“程门立雪”的解释与启示!急!!!!!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翻译如下: 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

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

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如今,“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除了用以形容尊师重道,诚心求学的精神外,本身还含有丰厚的教育意蕴,即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程颐主敬存诚的教育思想。

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是道德和学术的代表者,在社会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历代统治阶级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普遍重视教师的作用,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加以推崇。君主要礼遇教师,古代的皇帝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自己的老师,而老师见天子则可免君臣之礼。

古人认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为了强化学生尊师敬长的意识和品行,维护师道尊严,历代制定的学规守则对弟子从师时的受业、作息、进退、应客、洒扫等,都有具体规定。

教师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复生父母”,因此,不但学子的言行举止要体现出对师长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在言谈话语中处处要体现出对老师的敬重,与老师交往时行为举止要恭敬,如见到老师要鞠躬敬礼让路,同行时要让老师先行,老师施教时,要恭敬谦虚、严肃等。

此外,敬师尊长的良好传统还体现在许多文明礼貌的称呼上,如把师长称为先生、师父、师傅、恩师、严师、良师等,把老师的话称作是教导、教诲、训诫、赐教等。 程颐教学如“烈日秋霜”,素以严厉著称,更强调师道尊严。

在担任宋哲宗老师时,每当进讲,“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并坚持坐讲。当时规定给皇帝讲书,必须站着讲,他却认为站讲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所以在《又上太皇太后书》中提出要坐讲,以便使皇上养成“尊儒重道之心”。

对皇上尚且如此,对一般学生就更有过而无不及。程颢曾经说过:“异日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

果然,后来就有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程门立雪”也是程颐主敬存诚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程颐认为敬、诚是学圣入道的突破口,“学要在敬也、诚也”。(《二程集》,P141)他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谈得最多的就是“敬”的功夫和“诚”的境界。

“敬”是专心、主一,心不分散的意思;“诚”是真实、无邪、无妄、不欺的意思。主敬存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诚是体,敬是用。

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从敬入手。二程说:“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敬为学之大要”,“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等等。

一个人为学、入道和涵养都必须专一,即“敬”的功夫。“敬而后能诚”。

如何才能做到敬?程颐说:“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且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着不得毫发事,非主一而何?” 有了敬的功夫,才能达到诚的境界。

一个为学之人,如果具备真实、无邪、无妄、不欺的精神状态和品质,即达到“诚”的境界;怀着到神庙佛殿祈祷时的心境和虔诚,即达到“敬”的功夫,那么他在为学的过程中就能够专心主一,从而达到进学致知的目的。所以二程说:“学者不可以不诚。”

主敬存诚,培养守理循道之人格,这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领域影响很大。 可以说,“程门立雪”既是程颐以诚敬为道德教育的原则严格要求学生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一个典型缩影。

4.程门立雪给我的启发是什么

程门立雪给我的启发是什么“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

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5.能从“程门立雪”这个文言文里得到什么启发?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

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

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

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

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苦学好学的例子:一、头悬梁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

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

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

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二、锥刺股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

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

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苏秦是洛阳人。

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

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

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

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

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三、凿壁借光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四、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6.程门立雪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2位粉丝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7.<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和启发,词解,

【原文】

杨时见程颐和于洛,是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瞑坐,时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醉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见两人都还在,非常惊讶!而此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启示】

“程门立雪”的流传更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生活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尊敬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中去爱老师感恩老师。

8.从程门立雪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小燕悟史

《宋史·杨时传》中记载,幼年就特别聪明、尤其擅长写文章的杨时,曾到洛阳去拜见理学大家程颐。当时杨时已经四十岁,并不是寂寂无名的少年,但是到了程颐家,发现程颐正闭目打坐,杨时竟然侍立门外既没有离开也不出声打扰,直到程颐醒来发现时,门外雪都下有一尺深了。这也就是人所熟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之所以到门不入,当然还有个原因是程颐正在打坐。宋明理学家们大都讲究通过这种方式养心与思考问题。杨时见到程颐打坐,自然不会轻易惊扰。但是从杨时宁肯冒着大雪等待也不离开看,对老师、对求学这件事、对学问本身的“敬”应该才是更主要和深层次的原因。

敬是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正如扬州何园中留存的《何氏家训》中所言:“子弟读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之事业概可见矣”,一个人求学也好,做事也罢,态度都是决定成就大小非常关键的因素。有了“敬”,才能虚心受善,才能容物,才能认真,才能精进。可惜生活中好些人不明白这一点,教育子女或着发展事业,寻求外因的助力多,思索改善态度的少,事倍功半也就不奇怪了。

总监制 / 振华

作者 / 小燕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9.读了程门立雪你有什么启发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

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

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

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

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

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程门立雪文言文启示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