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上册文言文解词(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字词解释?)

1.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字词解释?

文言文的字词解释我们所需要记住的无非就是实词和虚词。

虚词不多只有18个而已。比如:“之、其、而、也、者”等。实词有很多。但重要的是,虚词和实词在不同的语句语境下它的意思是多种的。虚词每个都有多种意思,实词也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

另外文言文除了字词的意思外还有重要的是特殊句式的理解。比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定语后置等。

学好文言文,对于字词特别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定要牢记。多读些文言文(不要看翻译,自己揣摩意思)。强烈建议你去读《史记》如果你能够把《史记》当做小说来读了,那么不要说中考,就是高考的文言文都手到擒来。

如果有文言文方面不懂得,可直接联系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一词多义,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全解电子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全解

2.七年级上课内文言文的词语解释和课文解释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张目:张大眼睛。 5.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6.藐:细微。 7.细:仔细。 8.故:所以 9.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私:私自。 11.于:在。 12.则:那么,就。 13.或:有的。 14.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5.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6.徐:慢慢地。 17.以:用。 18.使:让。 19.而:并且。 20.作:当做。 21.观:景观。 22.唳:鸟鸣。 23.为之:因为它。 24.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25.项:脖颈,颈。 26.以……为……:把……比作……。 27.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8.兴:兴致。 29..盖:原来 30.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1.方:刚才 32.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打 33.之:代词,它指虾蟆。 34.驱:驱赶。 35.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36.果:果真 37.林:森林 38.怡然自得:安适、愉快、满足的样子。 49.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40.强:通“僵”。僵硬的意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⑧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鲁教、人教课文 三十课) 注释 ①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②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 ③亡:丢失; 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遽:通“讵”,难道; ⑥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⑦将:带领; ⑧堕:掉下来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壮: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十九:古义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贺:表示祝贺。 福:好事。 富:有。 良马:好马。 胡马: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马。 数月:几个月。 此:此人,这个人。 好:爱好。 独以:仅仅因为。 跛[bǒ]:瘸腿。 相:一起,共同。 保:保全。 富:富有,充足。这里作“有许多”讲 故:名词,缘故。 其父[fǔ]: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老汉(老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 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解释 ①智:以……为聪明。 ②宋:指宋国。 ③坏:毁坏。 ④筑:修补。 ⑤亦云:也这样说。 ⑥暮:晚上。 ⑦果:果然。 ⑧亡:丢失。 ⑨父:fǔ ,老人。

文言文,上册,七级

3.谁告诉我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实词整理啊,最好是七年级全册,但

七年级语文课本文言实词整理每个字都有例句,你自己一看即能分辨出上下册来,只能做到这一步了:一、适1.到----去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好,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3.顺从,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4.恰好从上观之适与地平5.刚才适为虞人逐6.同“谪”,调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7.流放,贬取又以适去,竟不自得二、书1.写,记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3.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书籍,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5.国书拜送书于庭6.书法、字体举世唯知其书7.特指《尚书》,泛指一切经书《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三、孰1.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2.谁,哪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成熟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5 。

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四、属1.连接,连缀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2.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3.隶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4.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5.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等、辈、若属皆且为所虏7.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五、数1.数目,数量众数虽多,甚未足畏2.几,几个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4.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5.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6.算术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法则、规律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8.技艺、方术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9.屡次范增数目项王六、率1.带领,率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2.大致,一般,这个意义又说成“大率”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3.全都,一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4.主将将率不能5.顺着、沿着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6.规格、标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7.频率比率建始以来,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七、说1.讲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2.言论,说法,主张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3.文体的一种《师说》《捕蛇者说》4.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5.通“悦”高兴秦王不说八、私1.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私下,私密地私见张良4.私利、私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5.私交、秘密的活动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九、素1.白色的生绢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白色的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3.空,白白地,素餐,吃白食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向来,一向素善留侯张良5.真情、本心披心腹,见情素6.没有文采的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十、汤1.热水,开水臣请就汤镬2.汤药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同“烫”,用热水焐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5.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十一、涕1.眼泪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2.哭泣土皆垂泪涕泣3.涕零:流泪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鼻涕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十二、徒1.同伙,一类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徒然,白白地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只,仅仅徒以吾两人在也4.步行班白者多徒行5.徒属:所属的人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6.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解释下列词语适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适合、迎合)2.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到…去)3.而无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4.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恰好)7.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依照、顺从、适合 )8.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到…去)9.而彼且奚适也(到…去)书1.吾书与汝曰(写信)2.秦御史前书曰:(写) 3.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写字)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书的内容)5.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尚书》,泛指经书)7.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书信)8.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尚书》,泛指古代经典的书)9.《书愤》(写 )10.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书信)11.本纪十二,书八章(文体的一种)属1.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类)2.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辈)3.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系)4.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同“嘱”,劝酒)5.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劝客饮酒)6.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写作)7.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孰1.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谁、哪个)2.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哪一个[表比较])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熟”,仔细)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相比,怎么样)6.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9.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谁)率1.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冒失的样子)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3.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率领)数1.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几个)2. 范增数目项王(多次)3.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定数)4.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拼命追求的样子)5. 当闭目,数息可达矣(几次)6.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7.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多次)8.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计算)说1.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2. 勾践说于国人曰(劝告、劝说)3. 作《师说》以贻之(一种文体)4.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说法)5.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4.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词性活用

故: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 旧的知识

新: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 新的知识

仁:仁以为己任 名词作动词 实现“仁”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 形容词作动词 变低

雨:天雨墙坏 名词作动词 下雨

近:近塞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富:家富良马 形容词作动词 富有

善:有善术者 形容词作动词 善于、擅长

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 好的,优点

智:其家甚智其子 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智,认为。。聪明

5.新课标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七年级上: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归取之(反:)

略无阙处(阙: )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练(伏: )

2、古今异义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

沿溯阻绝(沿: 溯: )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为秋田之害(方: )

岁以大穰(岁: )

但逐层布板讫(但: )

匠师如其言(如: )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师如其言(如: )

七年级下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处决如流(处决: )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 )

既薨(既: )

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 )

普颜色不变(颜色: )

卒用其人(卒: )

非显者刺(刺: )

池中奇峰绝壑(绝: )

3、词类活用

亦荆吴形胜之最(最: 副词用做名词,最美的地方??)

富人于五所园也(园: )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

6.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翻译

记得给分哟,有些我有标明()祝你期末考好1.童趣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当)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它们(蚊子),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图,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2.论语十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这一句有两种解释,我推荐第一种)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由,我教你的知识,你都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3.古代诗歌四首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前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祝你期末考好。

7.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

第一册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 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 词类活用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 三、狼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 词类活用: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 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四、短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 《乐羊子妻》 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 词类活用 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 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 五、诗五首 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 词类活用 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六、为学 彭端淑 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 词类活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 七、木兰诗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 出门看火伴 (“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 八、卖油翁 欧阳修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 词类活用 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 十、诗词五首 通假字 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 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 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 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 第二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通假字 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细地,副词)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 未果,寻病终(名词用如动词,实现) 口技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指在座的人) 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如动词,擅长) 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 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做状语,远远地) 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妇拍而呜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之呜) 妇手拍儿声(名次作状语,用手)众妙毕绝(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音)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通假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吗) 四、伤仲永 王安石 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异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贤于材人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剩,多) 诗五首 通假字 无为在岐路[“无”通“毋”;“岐”通“歧”,岔(路)] 六、愚公移山 《列子》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朔”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陇”同“垄”指丘陵) 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如动词,面向,面对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动词作状语,笑着)毕力平险(形容词用如动词,削平,铲除;形容词用如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跳往助之(动词作状语,跳跳蹦蹦) 何苦而不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愁,担心;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 七、短文两篇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水不在深,。

七级上册文言文解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