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郭舒,字稚行?爱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郭舒,字稚行? 爱问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C【小题5】(1) 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2) 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3) 竟然阻止我,不让我说话,您怎么跟古人相差那么远!(评分标准:原则上一句一分,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壮,应该是意动用法,认为……豪壮。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项,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①判断动词,“是”或“作为”;②介词,替。C项,①目的连词,来;②介词,把。

D项,①介词,对;②介词,到。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基本篇目里重点虚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①表现的是郭舒因有名而被征召。

④表现的是郭舒的弘量,大器量。⑥表现的是王敦敬重郭舒,推荐他为梁州刺史。

②③⑤全都直接表现了郭舒的“忠亮”。答题技巧: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做这类的题,先要看是不是本人所做的事,然后再看这个事是不是能反映“信息点”。还要审清题目,看是“直接表明(间接表明的不能选)”还是“表明(间接表明的也能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错在“曾和王敦密谋造反”,原文是“敦谋为逆,舒谏不从”,意思是“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做本题要对照原文,注意细节,关注人、事、时、地。

命题者通常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微小的不正确表述来干扰考生。 设题“雷区”有:曲解文意(错解关键词)、无中生有(文中无此信息)、张冠李戴(写错做事者)、移花接木(不同时、地等做的事搅乱混编)、以偏概全(一点缺点,全盘否定)、言过其实(过高褒扬或贬低)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坐”,译为“犯……罪”;“义”,意动用法,译为“认为……讲义气”。

“觉”,语意被动,译为“被发觉”;“谢”,译为“谢罪”。“乃”,译为“竟然”;“何”,译为“怎么”。

句式:“系廷尉”,省略句,补充完整应为“系(于)廷尉”,“于”表被动,译为“被廷尉拘囚”。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郭舒,字稚行。

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

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

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

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 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

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廞也就免于处罚。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

”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

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 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王敦征召郭舒担任参军,又转任从事中郎。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王敦没有听从,就派郭舒驻守武昌。

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把武昌城西的土地设为营地,太守乐凯对王敦说:“老百姓很久以前就买了这块地,种菜供养自己,不应该夺走他们的土地。 ”王敦大怒说:“我王处仲不来湖北,会有武昌这个地方吗?人们说这就是我的土地!”乐凯畏惧,不敢说话。

郭舒说:“请您听我一句话。”王敦说:“王澄因为你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 爱问

【答案】【小题1】D【小题2】A【小题3】B【小题4】C【小题5】(1)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2)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3)竟然阻止我,不让我说话,您怎么跟古人相差那么远!(评分标准:原则上一句一分,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依据语境、词性理解实词含义。

例如:①名词,壮年,大国之王,幼弱未壮;②形容词,雄壮,起灵光殿,甚壮丽。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都是主谓间助词B. ①判断词,是或者动词作为②介词,替C. ①目的连词,来②介词,把 D. ①介词,对②介词,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忠亮”的含义。忠亮:忠诚坚贞。

①是为人仗义;④是宽容;⑥间接表现忠亮。采用排除法应选B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4】试题分析:C错在“曾和王敦密谋造反,郭舒提出的意见”,原文意思是“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通读全文,依据语境理解词语。 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

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为、坐、系、义;(2)食、觉、谢,被动句,事觉;(3)乃、逆折、何。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郭舒,字稚行。 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

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 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

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

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廒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廒。

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廒也就免于处罚。

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是(作为)州郡官员,却不能匡正乱世,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 ”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来养活自己。

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

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

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王敦征召郭舒担任参军,又转任从事中郎。

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王敦没有听从,就派郭舒驻守武昌。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把武昌城西的土地设为营地,太守乐凯对王敦说:“老百姓很久以前就买了这块地,种菜供养自己,不应该夺走他们的土地。

”王敦大怒说:“我王处仲不来湖北,会有武昌这个地方吗?人们说这就是我的土地!”乐凯畏惧。不敢说话。

郭舒说:“请您听我一句话。”王敦说:“王澄因为你得了狂病,所以掐你的鼻子,烫你的眉头,你旧病复发了吧!”郭舒说:“古代的狂就是正直。

从前尧立下让人进谏的木牌,舜设置让人进谏的鼓,这以后就不会有冤枉无辜和放纵有罪的事情了。 您能超过尧舜吗?竟然阻止我,不让我说话,您怎么跟古人相差那么远!”王敦说:“你想说什么?”郭舒说:“缪坦可以说是个小人,迷惑贻误视听,夺走别人的私地,以强欺弱。

晏子说:‘国君说可行,臣子说不行,这样才能成就国君的可行,因此我等不敢不说。’”王敦就让缪坦归还了土地。

人们都认为郭舒为人豪壮。王敦敬重郭舒公正诚信,赐予变得丰厚,多次到郭舒家拜访,上表推荐郭舒担任梁州刺史。

文言文,其母,郭舒字稚行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郭舒,字稚行? 爱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C【小题4】C【小题5】(3分)疑 误 视 听 /夺 人 私 地/ 以 强 陵 弱 /晏 子 称/ 君 曰 其 可 /臣 献 其 否/ 以 成 其 可/ 是 以 舒 等 不 敢 不 言【小题6】(共7分)(1)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4分)(坐、系、义、系廷尉,1点1分)(2)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怀恨在心。(3分)(厚、衔,各1分;句子通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B项的“谢”解释有误,应为“谢罪,道歉”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题中,D项的两个“之”均为助词,相当于“的”,定语的标志。 A项的“因”,前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后者也作介词,相当于“于是”。

B项的“何”,前者作疑问副词,相当于“怎么”;后者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C项的“乃”,前者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后者作副词,相当于“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题中,除了C项的两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外,A项,前句是省略句,(郭舒)省略了“又劝澄”的主语“郭舒”;后句是被动句。B项,前句是判断句;后句是定语后置句。

D项,前句是宾语前置句;后句是主谓倒装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担任领军校尉”不是在王澄手下时,又“表为梁州刺史”,是王敦向朝廷推荐郭舒做凉州刺史,并非就是担任过“凉州刺史”。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最好在初识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依据对文段大意的理解,找出文段中的动词,动词的宾语或补语后一般可断句;还可参考文段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如某些虚词和关联词)进行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6】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第(1)句中,“坐”是“因……犯罪、犯错”之意;“系”是“拘禁、拘囚”之意;“义”是意动用法,认为仗义;“系廷尉”是被动句,即“廷尉被系”。

第(2)句中,“厚”意为交情深厚;“衔”是怀恨在心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郭舒,字稚行。

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他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过,被廷尉拘囚,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声名,征召他担任别驾。

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

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 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

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

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廞也就免于处罚。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

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

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对他(这件事)怀恨在心。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王敦征召郭舒担任参军,又转任从事中郎。王敦谋划造反,郭舒劝谏他,王敦没有听从,就派郭舒驻守武昌。

高官督护缪坦曾请求把武昌城西的土地设为营地,太守乐凯对王敦说:“老百姓很久以前就买了这块地,种菜供养自己,不应该夺走他们的土地。 ”王敦大怒说:“我王处仲不来湖北,会有武昌这个地方吗?人们说这就是我的土地!”乐凯畏惧,不敢说话。

郭舒说:“请您听我一句话。”王敦说:“王澄因为你得了狂病,所以掐你的鼻子,烫你的眉头,你旧病复发了吧!”郭舒说:“古代的狂就是正直。

从前尧立下让人进谏的木牌,舜设置让人进谏的鼓,这以后就不会有冤枉无辜和放纵有罪的事情了。 您能超过尧舜吗?竟然阻止我,不让。

4.《记雪月之观》文言文翻译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丁未之岁[1],冬暖无雪。

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2],五日始霁[3]。风寒冱而不消[4],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

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5],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6]。寒浃肌肤[7],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8]。

仰而茫然[9],俯而恍然[10];呀而莫禁[11],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12],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13],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

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14],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15],然老气衰飒[16],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17]。仍归窗间,兀坐若失[18]。

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19],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20],因笔之。注释:[1]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

[2]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3]霁:这里谓雪停放晴。

[4]冱(hù)寒冷凝结。[5]虚澄:空虚清彻。

[6]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7]浃(jiā):透。

[8]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

[9]茫然:迷蒙不明。[10]恍然:模糊不清。

[11]呀(xiā):张大了口。[12]太素:素净。

[13]敷:铺陈。[14]挟:依仗。

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15]汗漫:没有边际的。

[16]衰飒:衰落。[17]二鼓:二更天。

[18]兀坐:独自端坐。[19]改:更。

[20]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及长,郡守欲以贤良荐,周筮《易》,得循之九五,遂决意隐循。

巡抚王恕、彭礼先后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

书学黄庭坚;画擅山水,兼工花鸟,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合称“明四家”。其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学《左氏传》,并为世所重。

诗文著作有《石田诗选》、《沈石田先生诗文集》。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文章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时作者六十二岁。

吴地连下两天大雪,天气特冷,雪几天都没有融化,这在江南是少见的。文章以画家特有的眼光,诗人的气质,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跃下的雪景,如“若涂银,发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

好个“骨肉相莹”,把人都净化了。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

翻译:(在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博客找到的) 丁未这一年冬天,天气暖和未降雪。第二年(戊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天气放晴。

但依然寒风肆虐,冰封雪冻,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当晚,明月升天,雪月相映,我坐于纸窗之下,感到明亮无比。

于是添加衣服出门,登上溪水西侧的小楼。小楼临着溪水,(溪水)清澈见底,四周覆盖着皑皑白雪,如同涂上了一层白银,又如同水银泼了一地,晶莹闪耀,人的肌肤也被映照得晶莹洁白。

明月映照着寒冷的水波,树影在水中摇曳,如同镜子中映照着的头发,历历分明。清冷的寒气透入肌骨,沁入肺腑,我扶着栏杆而上。

仰视,茫然无际;俯视,混沌一片。不觉间呀然惊叹不止,久久地凝视着不愿收回自己的目光。

人的精神与外物融为一个整体,自己同周围的环境都变成了一份神奇的景观。上苍将我放置于宇宙之间,这份景致竟然无以用笔画来传达,也不便用文字来铺陈、传达于没有亲临这份情景的人。

这样看来,自己得到的不也很多吗!同时我也想到,天下名山大川此刻应该比这里更为壮观,那里雪月辉映的精致应当更为神奇。我的思绪因之而驰骋于四面八方,很久才回过神来。

茫无边际的思绪无法平抑,可是因为年老身体衰落,我已禁不住寒冷的侵袭。于是便放声歌唱走下小楼,此时已过二更。

回到窗前,独自端坐。想到这辈子这样的景致并未多见,并且一天天地淡忘,一天天地被改变着,很多都已经茫然与模糊。

于是我用笔记下了这次经历。【思考与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是实词,并写出一个含有此字的成语或短语。

①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 ②五日始霁 ③月与雪争烂 ④骨肉相莹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意义或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①离离然可爱 ②觉明彻异常 ③俯而恍然 ④殆不可以笔画追状 三、作者所描述的“雪月之观”极富诗情画意,请简要说明。四、作者写作该文时已六十二岁,因此他笔下的感受也打下了年龄的印记。

试想,如果是一位风华少年,临此雪景当是日、如何感慨?老年沈周的心境又是如何体现的?五、将“是夜月出……因凭栏楯上”一段话改写成现代文。【参考答案】 一、①下雨,下雪;风雨大作。

②天放晴;云销雨霁。③灿烂,明亮有光彩;春光灿烂。

④明净、纯净;晶莹美丽。二、② 三、月映积雪,雪月交辉,如画;情景交融,融合了作者沧桑的心境与独特的人生体验。

四、作为血气方刚的风华少年,其特定的年龄印记应该是热情、奔放、飘逸、浪漫;老年沈周的心境则如从容平淡中流露沧桑与茫然心境,美丽中孕含着凄寒,快乐中孕含着茫然与无奈。五、要体现改写。

5.文言文翻译

这么多都翻译吗?那得费些功夫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

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

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

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

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辟福建安抚司干办公事。

会汀、邵寇作,鹿卿赞画备御,动中机会。避寇者入城,多方振济,全活甚众。

郡多火灾,救护有方。会都城火,鹿卿应诏上封事,言积阴之极,其征为火,指言惑嬖宠、溺燕私、用小人三事尤切。

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改知尤溪县。

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

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寻帅闽,疏其政以劝列邑。

岁饥,处之有法,富者乐分,民无死徙。最闻,令赴都堂审察。

以母丧去。 诏服阕赴枢密禀议,首言边事、楮币。

主管官告院,干办诸司审计司。故相子以集英殿修撰食祠禄,又帮司农少卿米麦,鹿卿曰:"奈何为一人坏成法。

"持不可。迁国子监主簿。

入对,陈六事,曰:"洗凡陋以起事功,昭劝惩以收主柄,清班著以储实才,重藩辅以蔽都邑,用闽、越舟师以防海,合东南全力以守江。"上皆嘉纳。

改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赞画二府,通而守法。会右史方大琮、编修刘克庄、正字王迈以言事黜,鹿卿赠以诗,言者并劾之,太学诸生作《四贤诗》。

知建昌军,未上,而崇教、龙会两保与建黎原、铁城之民修怨交兵,鹿卿驰书谕之,敛手听命。既至,则宽赋敛,禁掊克。

汰赃滥,抑强御,恤寡弱,黥黠吏,训戍兵,创百丈砦,择兵官,城属县,治行大孚,田里歌诵。 督府横取秋苗斛面,建昌为米五千斛。

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

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

召赴行在,将行,盗发南丰,捕斩渠首二十人,余不问。擢度支郎官兼右司。

入对,极陈时敝。改侍右郎官兼敕令删修官,兼右司。

鹿卿又言当时并相之敝。宰相以甘言诱鹿卿,退语人曰:"是牢笼也,吾不能为宰相私人。

"言者以他事诋鹿卿,主管云台观。越月,起为江东转运判官。

岁大饥,人相食,留守别之杰讳不诘,鹿卿命掩捕食人者,尸诸市。又奏援真德秀为漕时拨钱以助振给,不报。

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劝居民收字遗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宴集不用乐。

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

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辟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

鹿卿悉纵舍而劝以其余分,皆感泣奉命。珂罢,以鹿卿兼领太平,仍暂提举茶盐事。

弛苛征,蠲米石、芜湖两务芦税。江东诸郡飞蝗蔽天,入当涂境,鹿卿露香默祷,忽飘风大起,蝗悉度淮。

之杰密请移鹿卿浙东提点刑狱,加直秘阁兼提举常平。鹿卿言罢浮盐经界碱地,先撤相家所筑,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

"鹿卿曰:"行法必自贵近始。"卒论如法。

丞相史弥远之弟通判温州。利韩世忠家宝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

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

御史兼二人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

迁浙西提点刑狱、江淮都大坑冶,皆以病固辞,遂主管玉局观。及召还,又辞,改直宝章阁知宁国府,提举江东常平,又辞。

淳佑三年,以右司召,犹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

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

擢太府少卿兼右司。入对,请定国本、正纪纲、立规模,"时事多艰,人心易摇,无独力任重之臣,无守节伏义之士,愿蚤决大计"。

上嘉纳之。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崇政殿说书。

逾年,兼权吏部侍郎。时议使执政分治兵财,鹿卿执议不可。

以疾丐祠,迁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府兼发运副使。力丐祠,上谕丞相挽留之。

召权兵部侍郎,固辞,上令丞相以书招之,鹿卿至,又极言君子小人,切于当世之务。兼国子祭酒,权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讲,兼权给事中。

鹿卿言"琐闼之职无所不当问,比年命下而给舍不得知,请复旧制"。从之。

上眷遇冞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则中奸人之计矣。"令临安府根捕,事连势要,狱不及竟。

迁礼部侍郎。累疏告老,授宝章阁待制、知宁国府,而引年之疏五上,不允,提举鸿禧观,遂致仕,进华文阁待制。

卒,遗表闻,赠四官。 鹿卿居家。

6.文言文《说虎》翻译

刘基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译文

老虎的力气,比人的力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但是人没有,又使它的力气加倍。那么人被老虎吃掉,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常被人拿来做坐卧的物品,为什么呢?老虎使用力气,人运用智慧;老虎只能使用它自身的爪牙,但是人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是一,但是智慧的作用是百;爪牙的作用各自是一,但是工具的作用是一百。用一对抗一百,即使凶猛也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人被老虎吃掉,是因为有智慧和工具而不能利用。因此世界上那些只用力气而不用智慧,和(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借助别人的人,都跟老虎一样。他们像老虎被别人捕捉到(杀死)而被坐卧在他们的皮上,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7.《入木三分》文言文翻译

入木三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节选自唐朝·张怀谨《书断·王羲之》)

译文:

东晋的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善于写字。十二岁时,偶然在他父亲的枕下看见前代讲述书法的书籍,就偷着读。他父亲说:“你怎么偷看我秘藏的东西?”古诗^百科王羲之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母亲说:“你看写字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见王羲之还小,担心他不能严守秘密,便说:“等你长大成人,我教给你写字的方法。”王羲之礼拜请求父亲:“现在就用这本书。假使等我长大成人再读这本书,恐怕会埋没我年幼时的美好才华。”他父亲很高兴,便把书交给他。不到一个月,书法水平便大大提高。

卫夫人看见王羲之写的字,对太常官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讲述书法秘诀的书,最近看到他写的字,就有老练成熟人的才智。”卫夫人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盖我的名声!”晋代皇帝时,在北郊举行祭祀,更换祭神用的木版,工匠削木版,发现王羲之写的字迹浸入木版有三分深。

8.《跍母潭小丘记》原文及翻译

《钴姆潭西小丘记》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士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户、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末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9.文言文《乐羊忍食子羹》翻译 紧急

乐羊为魏将以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县其子示乐羊,乐羊不为衰志,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食之尽一杯。中山见其诚也,不忍与其战,果下之。遂为文侯开地。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谟。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不忍,纵而与之。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以一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翻译: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貘。让秦西巴拿着回家,貘的母亲一边跟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放了貘给母貘。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貘而不忍心,又怎么能忍心我的儿子啊?”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文言文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