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故意贬李绩文言文翻译(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1.文言文《贞观政要》翻译,还有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2.《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文言文,太宗,翻译,贬李绩

3.急

李绩,曹州离狐人士。

原本是徐的,最开始跟随李密,做到了左武侯大将军的职位。李密后来被王世充击败,李绩便跟随大众回到了家乡——黎阳山。

礼拜之后,随从大多四散,只剩下义气之士跟随。后来被窦建德攻打,被困于建德,于是他自己回到了首都京师。

后跟随唐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并成功击败二者。贞观元年的时候,李密被升官为并州都督,法令严正,执行认真,十分称职,突厥人非常畏惧并害怕他。

唐太宗对侍者大臣说:“隋炀帝不屑于选择精英良将,镇守边境,而只是远远的修筑长城,大量的囤积军队,以此来防备突厥人,然而情理不明了,以至到现在这个样子。我今天在并州任命了李绩,突厥人便害怕他的威名而远远的逃跑了,城池都得到了安宁,功效岂不胜过千里长城?”这之后,并州改设了大都督府,还是让李绩当长史,一直到被封为英国公。

在并州长达十六年,官拜兵部尚书,兼管政治等事情。李绩突然遇到了疾病,经过检验,需要石灰才可以治疗,唐太宗亲自剪掉胡须为他做药。

李绩把头都磕破了,哭着感谢唐太宗。唐太宗说:“我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不用这样感谢我。”

十七年,唐高宗居住在春宫,执行太子的义务,掌管政治等事宜。唐太宗在品尝宴席时,对李绩说:“我将把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你,你帮助他思考。

昔日的时候,你对李密效忠,今天可不能辜负了我!”李绩哭着流泪答应,把手指都咬破流血了。一会便喝醉了,皇帝把自己穿的衣服盖在了他的身上,可见皇帝对李绩的器重与信任。

李绩每次行军,都用智谋规划和计算,遇到敌人善于灵机应变。自从贞观以来,讨伐突厥人、颉利人和薛延陀人、高丽人等等,都获得了大胜。

唐太宗经常说:“李靖和李绩二人,古代的四大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又怎能比的了啊!!”。

4.褚遂良精鉴翻译急

不知道您是要什么哪种翻译,这个是文言文翻译。

褚遂良博览文史书籍,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很看重他。升迁为谏议大夫,并负责记载皇帝起居的事务。太宗曾经问他说:“你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记录了一些什么事情,大概我作为皇帝能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现在负责记载皇帝起居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古代的左史右史官员,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举止,并且要把不太光彩的记录下来,以此作为借鉴,希望皇帝不做不合礼节的事情。我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阅读起居录的事情。” 太宗说:“我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坚守原则不如坚守职分,我的职责是秉笔直书,陛下的一举一动我都会记下来。” 黄门侍郎刘洎说:“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百姓也会记下来的。”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对。十七年,太宗问褚遂良说:“舜帝制造了漆器,禹帝雕饰俎器,当时谏诤舜、禹的有十多人。食器之类的事情,为什么要如此苦谏呢?” 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妨害了农事,过分的彩绣耽误了女工。带头奢侈浪费,是危险灭亡的开始。喜好漆器不断,发展下去一定会用金子来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断,发展下去一定会用玉来做器具。因此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对。 褚遂良先后进谏的以及陈述对国家有好处的奏章数十次上奏,多被采纳。六年,高宗想要废除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来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和褚遂良等人来筹划这件事情。将入见皇帝的时候,褚遂良对无忌等人说:“皇帝想废除皇后王氏,今天一定会商议此事,我想进谏,各位的心意如何?”无忌说:“明公必须尽情地说,我会紧跟其后。”等到入见皇帝,高宗难于开口,多次看着无忌说:“天大的罪,没有后人是最厉害的。皇后王氏没子,昭仪武氏有子,现在我想立昭仪为皇后,你们认为何如?”遂良说:“皇后王氏出自名家,先朝皇帝所娶,侍奉先帝,没有违背妇德。先帝临终时,握着陛下您的手对我说:‘我的好儿子好儿后,现在就托付给你了。’陛下亲闻先帝的临终遗言,其言好像还在耳边。皇后此后没有听到什么过错,恐怕不能废除。我现在不能曲从,(如果这样的话),对上违背先帝之命,只希望陛下再三思考。愚臣违抗圣旨,罪该万死,只想不负先朝厚恩,哪里顾得上性命?”遂良把上朝用的手板丢在殿前,说:“我把这个手板还给您。”于是解开头巾叩头流血。皇帝大怒,下令把他拉出去。长孙无忌说:“褚遂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虽然有罪但不能施刑。”第二天,皇帝对李绩说:“册立武昭仪的事情,褚遂良固执不从。褚遂良是受到先帝临终重托的大臣,这个事情如果不行,应当暂且停下来。”李绩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应当问外人。”帝于是册立昭仪为皇后,把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显庆二年,转为桂州都督。不久,又贬为爱州刺史。第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三岁。

5.急

古文译注 唐太宗论治国之道 上御翠微殿①,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②。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③。”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④;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寘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⑤,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⑦。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注释】 ①翠微殿:唐翠微宫正殿,在都城长安近郊的终南山下。②戎狄:古代少数民族,西称戎,北称狄。

这里泛指各少数民族。③率意:随意。

④疾:通“嫉”,妒忌。⑤不肖:品行不好。

⑥践祚:登上皇帝位。⑦种落:种族、部落。

【译文】 唐太宗驾临翠微殿,问陪侍在身边的臣下说:“自古帝王虽然平定了中原华夏,却不能降服周边戎狄。我的才能赶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古人,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各自随便按实际想法谈谈吧”。

群臣都称“皇上功德大如天地,多如万物,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太宗说:“不对!我能达到这个地步,只是凭借了以下五方面而已:自古帝王多妒忌别人超过自己;我却见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了这个优点。

人的品行,能干和不能干兼而有之,我常常抛弃其短处,择取其长处。国君往往进用贤人便想把他放置怀里,斥退不贤的人便想把他推到山谷中去;我看见贤能的人就尊敬他,看见不贤的人便怜悯他,贤人和不贤的人能各自找到他们适当的位置。

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自古君主都推重华夏,轻视夷狄;我独一视同仁予以爱护,所以各个种族部落都像对待父母那样归依我。

这五方面就是我成就今日功业的原因呀。”。

6.谁能把这一小段文言文翻译一下

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极其漂亮,私下里(在内宫,非朝堂)把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到魏征来了,就把鹞鹰藏在怀里。

魏征知道这件事(看出来了),就走向前去汇报事情,就势(向太宗)讲古代帝王由于安逸享乐而亡国的故事,暗暗地劝谏太宗。(魏征故意)说得时间很长,太宗担心鹞鹰捂死,因为太宗向来尊敬魏征,(不敢直接轰他走,只是婉转地)想让他把话说得短些。

然而魏征说个没完,鹞鹰(最终)捂死在(太宗)怀里。 绝:极,非常。

俊异:漂亮、非同一般。 私:私下。

臂之:把鹞鹰放在胳臂上。 前:向前去。

白事:报告、陈述事情。 逸豫:安逸享乐。

微:暗暗地。 讽谏:劝谏。

惜:怜惜、担心。 且:将。

素:向来。 严敬:尊敬。

尽:使动用法。让他的话短。

不时尽:没有时间停止,指不停地说。

唐太宗故意贬李绩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